突袭辽东-闾山要塞镇边堡
|
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,无固定经济来源。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、设计、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,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。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,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。 |
|
一不留神,跑到了小虎的后院,突袭锦州市北镇县与黑山县境内的明代辽东镇中路的堡子、边墙与墩台。呵呵,当小虎向北京跑,我却偷袭了他的老窝。
镇边堡,属辽东镇中路广宁卫所辖。修筑于明正统七年(公元1442年),由王翱、毕恭主持修筑。据辽东志载:“镇边堡,官军五百一员,名堡,东可屯兵,本堡可按伏。东北三岔儿台,喜峰口台,古路口台,通贼道路,广宁城兵马可为策应。”记述了当时镇边堡城的布防情况。镇边堡城的设立,为防御兀良哈等部的南袭,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
据《明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》载,该堡城至今还比较完整,平面呈方形,四角各有突出的方形城台。城墙以石、砖包砌,但大部分以石为主。城墙东西长230米,南北长320米(从墙中计算),墙高6米,底基厚6米,南城墙设一门,叫镇边堡(图四二)。门虽被拆除,门额仍然存在。门额为石灰岩石制成,长0.82米,宽0.4米(图版叁拾肆:2)。城内有以南门为轴的中心干道一条,目前城中已住满居民。按《锦州府志》卷三《广宁县城•镇边堡》条记载:“城北四十里,周围二里三百二十步,南一门。”这条记载与现存城堡规模基本相似。
该堡所属长城,西从镇夷堡起,东至镇静堡止。堡城西3.5公里,即是魏家岭关(位于闾山的隘口)。西起镇夷堡的双台,经五台向东至魏家岭台(即魏家岭关)北侧的墩台一段,皆为土筑,墙高1.4米,基宽4.4米。这段长城再由魏家岭关隘口北起,向东24公里至镇静堡一段,均以石修建而成。其长城外侧皆有堑沟,大部已淤浅,经测量,上口宽度为3米至5米不等。这里的台,现在大部分仅存遗址。就遗址来看,魏家岭台是用石修筑的,呈圆形,为实心台。这里的空,也仅存遗址。
明辽东巡抚许宗鲁有诗:“医闾登眺倚雄边,辽左封疆指顾全。山势北来连□□,海云东尽辨朝鲜。岩花竞暖霏香雪,塞草留春蔼翠烟。公暇暂同淹永日,喜无烽火报甘泉。”清人朱梦熊也写有:“闾岫峨峨起,边风寂寂来。地回连唐垒,霜高冷拆台”之句。
当地老百姓习惯将大市镇所在地称为“三展皇边”。在辽西地区,经常会听到“边里”或“边外”的说法,所谓“边”,是指清政府为了表明禁区界限,护卫其“龙兴之地”,从辽西开始至吉林北部,掘土为壕,筑土为墙,插柳结绳,以定禁区内外而修建的一种人防工程,所以叫“柳条边”,也称“柳墙”或“条子边”。清康熙年间,曾三次向西北拓展柳条边,人们称之为“展边”或“三展皇边”。
清代末朝,镇边堡成为这里边外的要塞,以后发展成贸易的大型集市。因此,镇边堡又有“大市堡子“之称。1932年及1945年分别置村公所、镇边乡公所于城内。1961年,大市乡政府设立于此。
图一:北墙边上的张大爷。大爷姓张,1931年生人,大爷说今年刚好80岁,祖上是于顺治八年从山西迁至此处的,是为汉八旗,正蓝旗。大爷说当年从山西一共迁来了18户人家,都在此扎根繁衍。
图二:北墙内侧的村委会
图三:张大爷住在村委会的房内
图四:来到村中的村委会大院门前,向院中大爷打听城墙所在,大爷手指院北的一排瓦房说,城墙就在屋后。正待我们准备绕道而行,大爷对我们说,“别绕了,还是从我家的窗户翻出去更方便些”。大爷说完话,领我们进屋,屋内的大妈正休息,我们很抱歉地打扰了她。来到内屋,大爷打开了后窗。我问大爷,“翻窗合适吗?”大爷笑答,“时常有人来看城墙,曾有翻窗而过的。”见此,我们也没再客气翻窗跳到了屋后。来到屋后的草地,草地之中果然横亘一道低矮的石墙。
野人老J于
2010-07-01 22:40:11 发表在分类:
长城保护 中
(47210次点击) | 标签: